- · 《自动化应用》栏目设置[06/28]
- · 《自动化应用》刊物宗旨[06/28]
- · 《自动化应用》征稿要求[06/28]
- · 《自动化应用》投稿方式[06/28]
- · 《自动化应用》收稿方向[06/28]
应用型本科校企“嵌入式”利益共同体模式的自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一大批适应市场需求、具有实践能力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这一任务决定了这类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学科理论知识和学术素养,更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一大批适应市场需求、具有实践能力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这一任务决定了这类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学科理论知识和学术素养,更要具备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岗位技能及职业精神。当前,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中坚力量,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向应用型进行深度转变,主动融入国家的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创业驱动发展战略,克服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用人需求的脱节问题[1-2]。为此,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开展校企深度融合,促进校企协作“嵌入式”教学模式的创新,促进校企双方资源共享、平台互建、课堂互通、人员互聘,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校企协作互利双赢,更好地为社会培养适应市场需求、满足企业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工程技术人才。本文以我校自动化特色专业为背景,阐述与企业开展的深度“嵌入式”利益共同体协作,共同就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改革的做法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校企“嵌入式”利益共同体模式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处于稳定现有发展规模、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其根本要求是走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发展道路,深化校企合作发展阶段,走向高校与企业的“嵌入式”利益共同体协作模式已成为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建立高校与企业深度协作的机制,促进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进一步丰富校企协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创新校企协作的体制机制,维系校企协作的良性运转,突破校企深度融合的发展瓶颈,使得高校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更加优质的条件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在现阶段快速发展过程中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3-5]。 校企“嵌入式”利益共同体模式结构图如图1所示。校企“嵌入式”利益共同体模式是指高校和企业,教师和学生在利益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彼此照顾各方的利益诉求,发掘企业愿意合作的利益驱动点,能够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质量、课程体系、实习实训、课题攻关、员工培训等方面展开深度融合、互相嵌入,充分发挥双方的软硬件资源,改革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队伍、教学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发展共赢。同时引入企业的价值理念和工作流程,将企业的职业素养、岗位技能、设备更新和产品升级等企业元素嵌入到学生培养的教学全过程中去,真正达到企业用人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零距离的长期稳定发展。这种模式旨在树立校企利益共同体的育人理念,立足于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通过协作理念、协作模式和协作载体的创新与探索,构建校企双方长期协作的发展局面,将企业的用人需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紧紧联系在一起,使校企协作能够成为高校教学质量提升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促进校企双方开展多层面、多领域、多平台的深度协作,形成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 图1 校企“嵌入式”利益共同体模式结构图 校企“嵌入式”利益共同体模式有利于树立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协作理念,发掘企业协同育人的利益驱动点,吸引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当前,我国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热情不是很高涨,主要原因有:一是校企双方对合作的利益和目标的追求不同。企业作为市场活动中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与高校的合作注重技术咨询、产品研发、成果转让等科学研究,鲜有担当人才成长过程中的社会责任。高校的核心功能是人才培养,需要企业的深度参与才能使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企业需求。所以,校企双方应树立协同育人的合作理念,共同成为人才培养的责任主体,让企业真正成为高校发展的一部分,也成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二是缺乏企业应承担人才培养的国家政策、法律规范及其义务要求,造成了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不明确。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最突出特点就是注重学生实践实训能力的培养,企业参与并承担人才培养的责任和义务已成为诸如德国等国外成功国家的发展模式,国外企业充分认识到校企协作是培养企业所需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国内多数企业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将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推给了高校。 校企“嵌入式”利益共同体模式有利于建立责任共担、发展共赢的协作模式,发挥企业协同育人的资源优势,搭建协作载体和平台,形成人才培养的聚集效应。应用型高校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很难提供足够的实习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平台供学生开展应用技术的培训和锻炼,造成学生难以适应企业生产过程的岗位要求。通过校企协作模式,企业发挥自身硬件资源,通过顶岗实习、校外实训、项目研发等载体为学生提供生产过程的真实体验,融入企业的生产元素和职业理念,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就业的岗位需求;企业积极参与到高校专业调整与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完善、课程体系的重构与优化等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中去;企业承担起高校教师队伍的转型任务,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完成这一转型的前提是高校教师应通过校内外交互顶岗、假期集
文章来源:《自动化应用》 网址: http://www.zdhyyzz.cn/qikandaodu/2020/0628/345.html
上一篇:基于yolov3的梨实时分类抓取方法
下一篇:智能遮光浇灌系统的设计与研究